公司介绍

北大荒集团二道河农场有限公司(2018年8月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抚远市境内别拉洪河下游西岸。地理坐标为北纬47°35′~47°50′,东经134°00′~134°25′之间。东以别拉洪河、南以二道河与八五九农场为界;西与前锋农场接壤;北与前哨农场毗邻。场内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属于中温湿润性季风气候,极端日最低气温-40.3度,最高气温35.6度。年平均无霜期150天,有效积温2700度,年降雨量590毫米。

当前位置: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改革开放简史
作者:宋庆国信息提供日期:2022-03-29 14:39:43浏览量:1296

42 年前, 史诗般壮丽的改革开放拉开大幕。 四十多年春风化雨, 砥砺前行,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抚今追昔, 我们深切缅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习近平总书记说: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 ” 本文咱们揭开历史的帷幕, 共同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 总政策, 是强国之路, 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 即对内改革, 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 即对外开放, 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 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 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思想先导

新中国成立后, 从 1957 年下半年反右运动开始, 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左” 的错误, 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 这样全局性的灾难。 “文革” 结束时,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人民群众生活依然贫困, 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 当时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 中国共产党人紧迫的历史任务是: 拨乱反正, 端正思想路线, 既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又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其实, 早在“文革” 中的 1975 年, 邓小平就在毛泽东、 周恩来支持下进行全面整顿, 初步探索了这条新道路。 邓小平曾说, 改革“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 , “改革是很得人心的, 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

1977 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 管科教工作, 决策恢复高考。 在次年的全国科学大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推动科教战线与其他各方面的拨乱反正。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出现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思想解放大潮。始自 1978 年 5 月 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场冲破“两个凡是” 严重束缚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是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思想先导。在胡耀邦组织下, 1978 年 5 月 11 日的《光明日报》 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很快就有多家报纸全文转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文阐述的基本观点是: “两个凡是”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应该按照实践的标准, 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正因为如此, 此文受到责难, 刚刚兴起的讨论面临夭折。

关键时候, 邓小平挺身而出。 首先是 1978 年 6 月 2 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公开给予支持, 其次对那些指责该文的人提出了批评。 7 月 21 日, 他同中宣部部长谈话时说, 不要再下禁令、 设禁区了, 不要再把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拉向后退。 7 月 22 日, 他把胡耀邦找到家中, 明确表示说: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 争论不可避免, 争得好, 根源就是“两个凡是” 。 中央党校《理论动态》 的编辑们听了胡耀邦的传达后, 非常高兴, 很受鼓舞。 8 月 , 邓小平又同宣传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谈话, 要求不要设“禁区” 。 9 月 13 日至 20 日, 邓小平视察东北三省和天津等地, 发表“北方谈话” , 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 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 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马克思主义, 是毛主席经常讲的, 现在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 可见思想僵化。

在邓小平的支持和领导下,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迅速在全国展开, 到 11 月 , 共有 21 个省、 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 解放军 11 个大军区、 5 个兵种和军委三总部负责人发表谈话, 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次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障。11 月 10 日至 12 月 15 日的中央工作会议及其随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坚决批判“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 开始全面纠正“文革” 中及以前的“左” 倾错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

2、 “北方谈话” : 提出改革新要求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过程中, 与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相伴随,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新思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长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但是, 什么是现代化? 怎么实现现代化? 这些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 邓小平 1978 年 9 月 同金日成会谈时说: “什么叫现代化? 五十年代一个样, 六十年代不一样了, 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 ” 睁开眼睛看世界, “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 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 。 结论是: “我们一定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 ” 为此, 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1978 年 9 月 13 日至 20 日, 邓小平在本溪、 大庆、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鞍山、 唐山、 天津等地, 着重就如何加快工业化建设速度和改进企业管理体制进行调研, 其中阐述了改革的总要求、 理论依据以及改革的精神。

在调研中, 从端正思想路线出发, 他提出对特定历史背景下推广的“工业学大庆” “农业学大寨” 运动, 不能盲从, 要看实践的效果。 在东北我们学习苏联经验搞了几十年工业化建设, 这条道路怎么样? 根据多年实践经验, 他指出我们要走又快又省的专业化协作生产的道路, “不要走小而全、 中而全、 大而全的道路。 这是苏联的道路” 。 他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明确批评: “从总的状况来说, 我们国家的体制, 包括机构体制等, 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 是一种落后的东西, 人浮于事, 机构重叠, 官僚主义发展。 ” 因此, 他提出了改革的总要求: “总的说来, 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 过去讲发挥两个积极性, 无非中央和省市, 现在不够了, 现在要扩大到基层厂矿, 要加强基层企业的权力。 ”

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9 月 16 日, 邓小平在长春听取吉林省委负责人汇报后说: “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 那就没有优越性, 这是最大的政治, 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 ” 他以深深的忧患意识指出: “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 我们要注意这个话。 我们要想一想, 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 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 使人民的文化生活、 精神面貌好一些。 ”

改革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9 月 18 日, 邓小平在视察鞍山钢铁公司时说: “我们要在技术上、 管理上都来个革命, 发展生产, 增加职工收入。 ”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 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 先进的经营方法、 先进的定额来管理, 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 一句话, 就是要革命, 不要改良, 不要修修补补。 ” 以革命的精神进行改革事业, 就是要有闯劲, 不能当懒汉。 邓小平反复强调: “大大小小的干部都要开动机器, 不要当懒汉, 头脑僵化。 ” 没有革命的精神就难以适应新形势: “世界天天发生变化, 新的事物不断出现, 新的问题不断出现, 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 ”

春潮涌动, 万象更新。 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艰难的开拓整装启程。 在这次调研中, 邓小平开始考虑如何结束以“抓纲治国” 为指导的揭批运动,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9 月 17日在沈阳军区调研时第一次提出要适时结束运动。 9 月 20 日在天津调研时再次提出这个问题: “如果有百分之十、 百分之二十的单位运动搞好了, 就可以转为搞业务, 搞久了不行。 这是全国性的问题。 ”

回到北京后, 邓小平对总政提出这个问题。 军队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上起了带头作用。接下来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 果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 “四人帮” 的群众运动,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同时,完全同意邓小平关于发扬经济民主的论断, 提出改革现有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新要求。

3、 访日访美: 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

1978 年 2 月至 1979 年 1 月 , 邓小平 6 次走出国门, 相继访问缅甸、 尼泊尔、 朝鲜、 日本、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美国 8 个国家, 为国内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国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 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水平有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是由周恩来总理设计、 在邓小平领导和主持下缔结的, 经历了从 1974 年11 月到 1978 年 8 月 45 个月 的漫长过程。 1977 年 7 月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即对来访的日本客人讲,签订条约“这样的事只要一秒钟就解决了, 所谓一秒钟, 只是两个字: 签订” 。 条约的签订为中日经贸、 科技、 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1978 年 10 月 22 日到 29 日, 邓小平正式访问日本,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 邓小平非常重视战后日本抓住有利时机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参观日本现代化工厂。他感慨地说: “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 在乘坐新干线列车时, 他说: “就感觉到快, 有催人跑的意思, 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 在松下电器公司, 他对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 “日本企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 , “希望松下的电子工业到中国去。 ” 中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 同时也要打开国门, 对外开放, 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因此, 邓小平说, 他这次到日本来, 是抱着向日方请教的态度来的。

中美关系是大国外交关系, 两国关系如何, 对亚洲和世界局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在中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 如何调整中美关系, 是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 邓小平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灵活的斗争艺术, 决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又通过访美, 展现卓越的政治风采和外交才华, 迅速将中美关系推上新高度, 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伟业奠定了新的国际大格局。中美建交谈判的主要障碍是台湾问题。 双方经过紧张激烈又互相让步妥协的谈判, 于 1978 年12 月 16 日发表建交公报。 1978 年 12 月 13 日至 15 日, 邓小平连续三天亲自与美国谈判代表伍德科克进行了 4 次会谈, 在差一点儿就前功尽弃的惊心动魄之时, 邓小平力挽狂澜, 一锤定音, 最终促成了历史性的一次大事变。

1979 年 1 月 28 日到 2 月 5 日, 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为期 9 天的“旋风访问” : 近 80 场会谈、会见等活动, 约 20 场宴请或招待会, 22 次正式讲话, 8 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问美国, 具有全球地缘政治意义。 他实地考察体验了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虚心地表示美国“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愿意向你们学习” 。 他参观了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汽车装配厂, 称赞其先进技术, 预言中国汽车工业 20 年后将见到成绩。 他参观了波音-747 飞机装配厂, 结束时表示“看到了一些很新颖的东西” 。

邓小平访美, 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友谊之旅, 他所到之处, 都受到热烈欢迎, 他的战略家风度和政治家魅力深深吸引了美国人民。 中国的对外开放就这样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扬帆启程。

4、 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 年 11 月 10 日至 12 月 13 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 原定议题是一次讨论经济工作的会议。根据邓小平的提议, 会议先用两三天的时间讨论从 1979 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 工作重点转移的议题一经提出, 立即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和热议。 会议开成了一次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审查和解决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的会议。

12 月 13 日, 邓小平在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实际上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后来被誉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 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

在邓小平指导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提法, 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结束了粉碎“四人帮” 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标志着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正式开启。

邓小平后来多次谈到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和历史意义。 他说: “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 “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 “三中全会制定了新的纲领、 方针和政策, 制定了新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

新时期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而农村改革, 又是从“大包干” 发轫的。 邓小平说: “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 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 但是农民们却认为: 没有邓小平, 改革是搞不起来的,即使搞起来也会夭折。

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 是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是经济特区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者。特区创办之初, 他说: “中央没有钱, 你们自己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 ” 经济特区不辱使命, 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 作用, 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 作用, 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此, 中国共产党人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这条“新路” ,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是充满希望的富裕之路, 是中华民族振兴之路。

5、 改革开放重记事

(1 ) 设立经济特区

1979 年 7 月 15 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 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 决定在深圳、 珠海、 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8 月 13 日, 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 , 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 鼓励增加出口, 办好出口特区。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年 11 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 自负盈亏” 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 , 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1982 年 1 月 1 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 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 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 专业承包联产计酬, 联产到劳, 包产到户、 到组, 等等, 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3) 加入世贸组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加快发展国民经济, 这必然要求更加紧密同国际经济的联系和合作, 同国际接轨。 1980 年 5 月 , 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 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大潮的渴望日益强烈, 决定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

1983 年 1 月, 国务院作出决定, 申请复关。 经过 3 年的具体准备, 1986 年 7 月 10 日向关贸总协定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1987 年 3 月 , 关贸总协定成立了中国工作组, 负责审议中国的复关问题。从此, 中国便开始了复关的谈判历程。 自 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并正式运行, 中国的复关谈判正式转为入世谈判。

2001 年 11 月 10 日下午, 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 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11 日, 时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的石广生在多哈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 12 月 11 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为其第 143 个成员。至此, 经过 15 年的艰苦努力, 中国终于叩开了世贸组织的大门。